波克棋牌

百年沧海间,留下一“城”往事(一)

  • 时间:2025-05-09 17:13:00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背景下,这些沉默的砖石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解。

抗日山的烽火铭刻、果城里的海派风华、陇海公寓的红色基因……每一处都镌刻着民国记忆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演进的“活档案”,更是普查工作中“应保尽保”的鲜活样本。本期《文物普查进行时》带我们走进百年沧海间留下的建筑遗存,感受一座城留下的万千往事。

抗日山烈士陵园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赣榆区班庄镇王洪爽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又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

陵园现占地600亩,分为墓区和陵园。墓区建有751座坟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它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由滨海区军民一边打仗一边修建的,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果城里民国建筑群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果城里巷1-23号。上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为中西合璧建筑,颇具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共由4座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外侧又各附建一狭长的小院落,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

果城里民国建筑群原为二十世纪30年代初连云港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员及高级职员寓所,现该处房屋大多空置,仅有少数普通居民居住。该建筑群为连云港建港初期最早建筑之一,属连云港民国建筑经典之作,是研究连云港港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连云区连云街道中山路。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顶建筑,办公楼四层,钟楼设于东端,远视如船形。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实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

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由原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承包给南京复兴公司下设的方纪公司负责施工建造。1937年9月20日该楼遭受侵华日军炮击,中弹两处,1970年和1983年两次装修。

该楼一直是连云港标志性建筑,为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对研究连云港港史、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史和中国海港史有参考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大旅社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由上海马姓商人于1933年建造。因陇海铁路通车建港初始,连云港将与上海一样成为新兴商埠而命名。

建筑设计手法明显地受到当年上海建筑思潮的影响,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依山势而建,石木混合结构,现存四合院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而成,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楼梯连通各个楼层。1945 年,连云市市政府曾设于此。1949 年初,华东军管会曾在此设华东青年干校。20世纪60-90 年代为波克棋牌第三招待所。

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以及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陇海公寓

年代:民国

简介:原址位于海州区民主中路东首,由河南人雷鹤亭于1925年建造。雷鹤亭时为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属下一个营长,在新浦解甲从商。因当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新浦,故将所建公寓命名为“陇海公寓”。该建筑为四合院式二层小楼,上下共23间客房。内院设有楼梯、廊柱、天窗等,或彩绘,或雕刻,显得庄重典雅。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新编57军112师(原属东北军)地下工委在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爱国官兵入党。1987年,经中共连云港波克棋牌决定辟为革命纪念馆,同时被新浦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陇海公寓因为旧城改造被拆除。

◆2011年,现代化的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新馆在朝阳东路、市政府斜对面落成,陇海公寓也在馆区内异地复建完成。


磨山抗日烈士纪念塔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东海县石梁河镇磨山顶端,是1945年原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区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通高5.4米,宽65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顶及后建的石质围栏等几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纪念塔正面阴刻魏碑体“抗日烈士纪念塔”,背面镌刻着由时任海陵县县长铁秋撰写的 《抗日烈士纪念塔序》,全篇近400字,落款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东面刻写着177位抗日烈士的英名,西面刻是补刻的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36位烈士的英名。

作为重要的党史资料,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材料,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崇。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亭(含虎口岭石刻群)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连云区宿城街道留云岭村虎口岭东侧,为法起寺住持振亚于1926年所建。他在法起寺期间扩建寺院,广置膳田,与地方官绅多有结交,为地方实力人物。该亭结构严谨,风格古朴自然。对研究民国时期宿城一带佛教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子午亭虎口岭石刻群由清代“留云岭”以及民国“威振海隅”“海邦砥柱”三块碑刻组成。“留云岭”碑位于子午亭西侧15米左右,形制为方额抹角,刻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该碑为两江总督陶澍为将“虎口岭”改称“留云岭”所题,并赋一首五言律诗。另二碑立于子午亭南侧约10米处,形制为方额,刻于1923年。二碑正文皆隶书,款楷书。其中“威振海隅”为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德政碑;“海邦砥柱”为其下属炮兵营营长齐清如德政碑。

虎口岭石刻群不仅包含丰富的人文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洋房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年代:民国

简介:位于海州区双龙社区中大街中段,又称荷兰建港办事处。系1934年海州地方士绅谢希愚建造的私人“洋房”。谢儒贤,字希愚,民国初期海州富绅,曾任农林部顾问。该建筑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连云港建港初期,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在此办公。

“洋房”坐北朝南,高7.5米,14间,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南向6厅3间,前后设有雕花走廊,屋顶前后坡面中间开荷兰式天窗。以门厅为轴线,东西硬山式建筑,房间左右对称。南北山头墙上有西式图案。洋房内设有壁炉、烟道设施。门厅前栽桂花两棵,一曰“银桂”,一曰“四季桂”。该建筑对研究连云港市港口开发和近现代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当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镜头对准这些斑驳的墙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座城的精神原乡。从抗日山的烈士忠魂到上海大旅社的商埠风云,文物普查正以集体之力挖掘时代断层,让每一处遗存成为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保护,是为了更久远的传承;记录,是为了更深刻的铭记。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最终追求。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